足球比分,比分直播

【人民邮电】邮电高校如何面向信息时代(专访杨震校长)

时间:2008-11-20浏览:3387

邮电高校如何面向信息时代——访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足球比分,比分直播校长杨震

  “两化融合”吹响了中国在信息时代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号角,为信息通信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作为信息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邮电高校如何面向信息时代、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办学思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事关“两化融合”的成败。

  在我国重要的邮电高校——足球比分,比分直播,迎来本科教育50周年、硕士研究生教育30周年、博士研究生教育1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足球比分,比分直播校长杨震。杨校长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突出信息特色 加强学科建设

  记者:信息时代,信息是价值产生的动力和源泉,而信息学科也是邮电高校的主要学科特色。那么,邮电高校应当如何开展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建设的水平和实力,以适应新时期下的信息化需求呢?

  杨震:邮电高校专业布局和学科发展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一切以“信息学科”为重心。南邮的学科建设特点概括起来是20个字,即“围绕重心、合理布局、分级分层、扶重扬优、协调发展”。

  目前,南邮已有的3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教六个大的门类,从专业名称上看分布比较广,实则全部和信息有关系,而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都跟信息相关联,从而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比较合理的专业布局。如夯实理科基础旨在打造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人文教育则是为了激发信息科技创新精神。

  同时,南邮还将该校所有学科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不同的层级,通过分级分层管理,扶重扬优,实现学科建设水平的跨越。对于一些跻身国家队的学科,如国家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和四大国家建设特色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要求争创国家顶级,力争国际一流;对于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省级重点学科,无线通信技术、图像处理与图像传输、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标是冲击国家级;构建了一大批校级学科冲击省级,如师资队伍水平高和科研成果突出的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新型专业,以及自动化、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不同层次按照不同的目标扶持培育,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从而实现增强学校办学特色、根据社会需要合理布局、有重点有目标的发展思路。

  培养创新人才 强化综合素质

  记者:当前,全党上下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我国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更是需要更多的栋梁之才,足见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信息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邮电高校又应当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呢?

  杨震:邮电高校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信息产业的知识密集度之高、更新速度之快,学校所授很快就会被淘汰,如果学生不具备创新精神,那么参加工作后,显然无法通过自我创新跟上信息时代的节拍。同时,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特征,很多技术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之前就先出现了,业内称这个现象为先发展后管制。这就要求从业者既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水平,也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缺乏法规管理时,用创新的技术发挥正面作用而非负面作用,造福社会大众、推动国家发展。

  依照上述情况,南邮打造了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科体系和教育环境的建设,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思想觉悟、社会正义感等多方面素质。

  南邮将学科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必须掌握的通识基础,如数学、物理、外语;二是完善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子信息专业类学生需要学习的电子电路、数电、模电、电路分析、微电子、EDA硬件设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通信原理、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等;三是某一方向的专业课,如无线通信等;四是艺术、文化等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南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修满170~180学分才能毕业,其中30多学分要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获得,涵盖了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

  南邮不但规划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建设了比较完备的质量监督体系。从院系、校级直到毕业生的社会反应等,均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由于学生数量多、角色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不相同,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是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而是要从十几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这些评价体系中反馈的信息,不但可以促使老师改进教学方式,还可以评估学校构建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落实的每个环节中能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有没有达到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顺应融合趋势 把握技术脉搏

  记者:21世纪是信息社会,这不单是指信息技术自身发展很快,而且表明它与社会各行业的结合日趋深入和广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融合。邮电高校作为以信息学科为办学特色、以信息人才为培养对象的高等学府,应当如何顺应这样的趋势,符合时代要求呢?

  杨震:要适应这个趋势,首先要夯实基础,其次是善于创新。在其他专业领域,不同学科的主要特点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相对独立,但是在信息技术这个领域,电子、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产生了很多新的产品和业务,如mp3、手机以及网络动漫、网络广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非常广。邮电高校应当关注技术的发展,关注融合的大趋势,积极发现产业成长点,适时设立新的专业,同时注意知识的相互关联,注意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

  今年,南邮的学科版图新增了材料化学、材料物理两个专业,主要是研究数码产品的材料科学,还成立了传媒与艺术学院,积极关注互联网媒体及娱乐应用。其他一些专业,也都带有信息和网络的烙印——文科学生需要掌握上网、发E-mail、网络办公、网上购物等基础互联网技能,经管学院还开设了网上炒股、电子商务等课程,英语专业则开展了网上远程英语对话、网上外语资讯阅读等。由于采用学分制,南邮学子只要基础课程过关,可以到不同专业的课堂去听课,并鼓励学生寻找学科间的交叉点,勇于尝试、创新、突破。

  记者: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和前沿技术脱节,通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数字时代学模拟”、“3G时代学2G”的难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杨震:一般来说,人才培养知识应该走在技术和产品之前,但在通信这个领域,这个法则却失效了。举个例子,3G在我国刚刚试商用,4G已经在制订国际标准,而课本上还是2G的内容。所以邮电高校一定要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动态,通过课堂讲授、增开选修课、学术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在实验平台上力争跟上技术的发展动态。

  南邮鼓励老师用日常的阅读文献、月度论文等方式跟踪和参与最新的技术演进,并通过积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掌握技术动态、创造新技术,为研究生乃至本科生创造科研机会,使其所学能够缩短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或者适度超前。在实验平台方面,南邮应该是目前全国为数极少拥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国际3G标准实验室的高校,包含了基站、交换机、终端等全套设备,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到实验室学习,掌握先进的通信技术。同时,南邮还是全国比较早完全实现新旧两个校区有线无线双覆盖的高校。

  面向信息社会 助建电信强国

  记者:南邮在66年的办学历程当中,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人才,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在通信运营商和制造商,其他邮电高校莫不如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建设和“两化融合”的深入,各行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大增,邮电精英将会越来越多地花落别处,从服务信息产业到服务信息社会,邮电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会有哪些转变?又会肩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呢?

  杨震:为了服务好信息社会,我们现在提出了“大信息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实际上涉及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应用等大的环节,以前的教育重点放在信息的处理和传输上,现在则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全过程,这就是大信息。在生物医学、地理信息领域大信息很有应用价值,比如参与信息化远程医疗时,首先要牵涉人开刀的部位,怎么获取部位的信息,以何种方式来获得这个信息,这个信息由什么东西来采集,之后怎么处理、怎么传递到远端,如何保证远端的医生看到信息以后及时下达指令指挥当地的医生开刀等,涵盖了信息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信息的收发。南邮已经在仙林新校区建了一个综合实验室,主要就是研究信息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增强信息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能力。

  记者:南邮校友、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曾说过:“中国正从电信大国走向电信强国,不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学生位置上,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到前面去,主导世界电信潮流。”您认为在由电信大国迈向电信强国的跨越中,邮电高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南邮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的?

  杨震:在中国实现电信强国梦的过程中,邮电高校应起到引领社会潮流的作用。为此,南邮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到2020年左右建成“多科性、特色型、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一切围绕特色信息,实现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多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南邮还大力开展国际化办学,接轨并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目前已经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纽约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了合作。和一般高校不同,南邮的国际化办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合作规模大,近两年纽约理工学院每年均招收300多名学生;二是学生享受的教育和在美国几乎一样,均由外籍教师当面授课,同时每年还进行教师互访,联合搞科研,举办学术讲座,举行国际会议等,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到比较先进的西方高等教育的思想方法。

  为了实现发展的总目标,南邮着力构建了五个保障体系,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拔尖人才选培体系”、“重点学科建设体系”、“科研工作创新体系”和“开放办学的支撑体系”,并力争实现八个提升,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实现师资队伍层次的快速提升、实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实现学校国际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实现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实现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益的快速提升、实现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的加快提升。

                                                                                     作者及来源:作者 秦磊 人民邮电 2008年11月20日